2019年5月2日

思微藏物空間展覽【一桌好】陶作展 創作者專訪


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,最近除了一些課程和空間的展覽資訊之外,並沒有發表一些其他關於生活點點滴滴的故事。也許是我們把自己弄得太忙了,其實思微藏物就是一個分享的平台,分享我們對各種生活事物的感受及所見所聞,所以從今年開始會少做一些雜事,多花一點時間寫文章和發表手工藝創作者的訪談。首先就從這一檔的陶藝展《一桌好》的創作者開始,相信有些粉絲在市集見過他們,但是你們一定無法從市集場合了解更多他們的故事(連我們也沒辦法,因為市集大家都很忙),所以希望藉由這次的訪談,讓大家瞭解他們目前做陶的想法和對生活的看法,或許之後接觸他們的作品能進一步看到更內在的東西。





這次的創作者有兩位,分別是:【COMMON PEOPLE 以及 【隅光 LightinCorner Ceramic】我們用一問一答的方式,同一個問題由兩位創作者分別回答,為了讓大家閱讀時能夠連貫,我們把同一個創作者的問與答放在一起。以下就是我們的訪談,首先是COMMON PEOPLE

問:時決定把做陶職業,是科系?(設計、工、美 ..)是陶?初有經過麼樣的心理?

答:大學時系上有很多媒材讓學生學習,藉此了解工藝製程,得以培養藝術認知的基本觀念。大二下選修了陶藝之後便被泥巴緊緊黏住,老師給予很大的空間讓學生發揮,不管是技法、材質、觀念都傾囊相授,小至對陶土的掌握運用,大至工作室的整體營運,都在大學時期扎實的培養著,持續創作,直至畢業。剛畢業那段時間,從花蓮回到台北,生活步調差距太大,心情亂了節奏,也沒有認真想過要往哪走,於是選擇了繼續做陶,似乎是讓自己靠著做陶,假想著還擁有在花蓮那樣依山傍海的輕快日子;而現在做陶,除了經營品牌外,最重要的莫過於願藉由作品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起小小的漣漪,傳遞平凡卻美好的感受。







問:家人會擔心還是支持你做這個職業?做陶段期有做哪些事?說過什麼話讓們覺得很感

答:家人是比我還相信自己的一群人,一直以來都義無反顧的陪伴著我。
很難言喻家人的支持,常常覺得幸福的過頭了。例如參與市集我總喜歡北中南的到處跑,他們也都跟著一起南征北討,各司其職,負責銷售、搬運、結帳等等,到後來甚至媽媽還跟其他品牌的朋友都認識了,見面都總不忘關心一下近況。校長兼撞鐘,工作室的大小事全部都由自己來,加工趕不及時家庭代工廠便就地成立,年前做了一批別針,全部都是媽媽和妹妹幫忙加工完成的。家人從不抱怨或懷疑以陶維生,唯一叨叨唸的只有要更廣更遠的好好規劃經營方向了!

問:位是共用工作室,麼會想到用這樣的方式?一般作者都 想要有自己立的作空,可否談談這種方式的?有趣的事?(例如有人工作後不打西很)

對我來說,共用工作室是一件很棒的事!基本上我是一個比起獨處更愛團隊合作的人,創作對我來說不孤單,如果只有自己,太安靜,我可能才會找不到自己。共用工作室的狀態中,我們應該算是平淡的,卻都摸得著彼此的邊界,也很尊重對方,相輔相成。陶土難免塵沙土灰的,我很注重環境整潔,在工作室裡像個管家婆,隅光不堪其擾(說笑的),也跟著變得很乾淨了!我們兩個是個性完全不同的人,隅光很安靜,我卻很囉唆,但有時候這樣的相處模式是會壓縮到創作的思緒,因此很感謝隅光的包容。很期待未來的日子,各自擁有工作室獨立創作,如果能當鄰居應該也蠻不錯的!





問:平常作的自哪?沒靈感的候都做些什?

答:我很享受營造生活的感覺,做陶能自在的揮灑喜歡的氛圍在器皿上,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每個人的家裡都是日常的必需品,卻是好看的,想要達成創作上的期待,最重要的莫過於好好生活,胡亂過日子的人是做不出好東西的。靈感在我身上似乎不太常有,需要能量時,就會想一下花蓮的海洋,以前在宿舍睜開眼便是一大片綠的那座山,或是狗狗貓咪,讓心平靜,就能接著做陶了。另外,吃美味的肉桂捲和強迫自己讀書,則是近期最常做的事了。





問:事陶藝創作至今有什麼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?是在 本身或是客人的回上都可以,或是在市集遇到哪些你很忘的事?

答:我很貪心,每一件事都想要記牢牢的,有一次的市集開始時間是早晨六點,精神根本還沒趕上,身體已經在搬一箱箱的作品準備陳列了。當天有一對夫婦,先生是位紀錄片導演,請我在他購買的花器下落款,相信我未來指日可待,一定會出名的,當下很激動,非常謝謝他的肯定。事後沉澱,創作之路是點滴累積,人生是不斷變動的,現階段的我,確信自己想做的是最符合生活所需的陶製品,讓我的作品在日常中被使用著,就心滿意足。





問:如果不做陶了,你最想做的是什??

答:我想去學物理化學,把釉藥學了解的更深入;其次就是研究不同肉桂捲的作法,尋覓出最好吃的作法後,搭配自己做的器皿,開肉桂捲專賣店。

問:可否談談的理想或目

答:希望能回到東部生活,不要等老了,至少是在人生下一個階段,準備好了就能一鼓作氣的回去了,肯定會繼續做陶,不一定是為了工作而做,只要快樂的做,就都好。

問:來說,理想生活的貌是什?

理想生活的樣貌便是隨心的過日子,什麼事都不要遷就,不牽強,快樂一點。





接下來是創作者:【隅光 LightinCorner Ceramic的訪談:

問:時決定把做陶職業,是科系?(設計、工、美 ..)是陶?初有經過麼樣的心理?


答:我的大學時光在花蓮度過,讀的科系是現今評價非常兩極的文創相關科系,系上有工藝類的課程,陶藝是其中一樣,也是唯一我接觸了就愛上的媒材,大學四年間除了沒選到課的兩個學期,其餘時間可以說都是在系上的陶工坊度過的。
陶土是一個非常療癒我的媒材,作為一個時常被自己的情緒困擾的作者,在做陶的過程中,我能夠很有效的舒緩自己過度鑽牛角尖思考事情的狀況,尤其在拉坯與修坯的過程中,轆轤的轉動能讓我專注在手與土的協調上,無瑕去思考腦中亂七八糟纏成一團的情緒,而修坯時看著土屑從坯體上飛走,原本潮濕而沈重的坯體在刀與手的細微調整中,變回了它自己的模樣,每次這個過程結束後,總有種自己也被修去了多餘的部分,漸漸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的錯覺。

2016年大學畢業後,做了一年多的平面設計,但始終覺得自己無法從中得到足夠的成就感,每天面對冷冰冰的電腦,讓我想起了陶土的溫暖,於是在存到了一筆暫時不會讓自己餓死的積蓄後,我決定試試看自己能不能用陶活下去,於是「隅光」就誕生了。





問:家人會擔心還是支持你做這個職業?做陶段期有做哪些事?說過什麼話讓們覺得很感

答:家裡一直是採比較自由放任的態度,只要不學壞、養得活自己就沒問題,所以當初選擇離職去做陶,父母雖然可能有點擔心,但其實並沒有多說什麼,很感謝他們讓我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問:位是共用工作室,麼會想到用這樣的方式?一般作者都 想要有自己立的作空,可否談談這種方式的?有趣的事?(例如有人工作後不打西很)

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是在Common People的雙溪老家做陶,那時是她先去的,在知道了我在找工作空間之後,她好心的以非常廉價的租金讓隅光有了起頭。
不過那裡的空間狹小,兩個人的作品一下就佔滿了工作室,於是在去年的七月我們搬到了現在的工作室。
因為現今房租高昂還有窯爐設備的關係,在雙北地區做陶其實並不是那麼好找到合適的空間,因此我們在工作一直都還滿和諧的狀況下決定繼續合租。
合租的優點除了能分攤租金,我們也能互相幫忙,一起做些一人很難做的體力活,忙的時候互相cover一些重要的小事,而最大的缺點大概就是空間雖然比之前大了許多,但是真的要趕作品時,再大的空間也會瞬間就被佔滿了。
最痛苦也最有趣的部分大概是她養的貓,非常熱愛我的作品,時常來踩一把、蹭一下,至今已經有許多作品命喪貓爪之下。

問:平常作的自哪?沒靈感的候都做些什?

我並不是一個能夠明確說出「靈感」從哪來的作者,我覺得作品是作者內在的外顯,任何生活經驗、情緒、感官體驗、學過的知識、從小的習慣等,都混合在一起,而這些組成了「我」。我只是透過我的手,把我腦袋中的那一團混亂解構,從而做出作品。因此在過於混亂而手腦不能連線的時候,我通常會去看海發呆,讓自己放鬆。





問:事陶藝創作至今有什麼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?是在 本身或是客人的回上都可以,或是在市集遇到哪些你很忘的事?

答:我覺得最神奇的就是竟然這個世界上竟然有人會這麼喜歡我的作品!
我有一組新加坡客人曾經在我在信義誠品設快閃櫃時,特別飛來台灣買我的作品。他們是我在大稻埕擺攤時遇見的客人,當時他們全家一起來台灣玩,他們的老父親一走過我的攤位看見其中一件作品時,倒抽了一口氣,馬上跟我說他非常喜歡那件作品,於是他們全家都靠了過來,沒想到全家都對我的作品很感興趣,在我的攤位上駐足了許久,帶走了幾件我也很喜灣的作品。而我原本以為是一面之緣的客人,竟然在回國之後繼續在網路上與我保持聯絡,甚至在我設櫃期間特別飛來,讓我非常感動。






問:如果不做陶了,你最想做的是什??

答:雖然不是很確定自己除了做陶還能做什麼,但流浪也好,簡單找份能糊口的工作也不錯,我想搬到花蓮的海邊!
在花蓮讀了四年書,在大山大海中奢侈的生活著,身心靈時刻都受到大自然的洗禮,但自從搬回台北後,每日面對的是高樓、車陣、廢氣,日復一日,在這樣的環境裡,擁擠又緊張,時刻難以放鬆,對於我這樣的作者來說,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生活環境。





問:可否談談的理想或目

答:我的目標就是,早點存到一筆能好好過著簡單生活的錢,搬到自己喜歡的地方擁有一間工作室,不用再煩惱作品要賣給誰、擺攤賺不賺得到錢,只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作品就好。

問:來說,理想生活的貌是什?

對我來說,最理想的樣貌應該是能在花蓮的海邊擁有一間工作室,每天看著大海創作,我有把握我的作品應該會比現在好看一百倍以上吧(笑)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